当前日期:
亳州园丁学校5.6--5.9日菜单 04-30
亳州园丁学校4.27--4.30日菜单 04-25
4.21-5.9周工作历 04-21
4.7-4.18周工作历 04-10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文章阅读
论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日期:2014-11-11 14:11:05  点击量:4244   信源:原创

“问题学生”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概念,它只是教师在对待班级管理问题时的一种习惯用语。其实“问题学生”还有很多种说法,如“差生”、“落后生”、“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个别生”等多种。实际上,“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带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我认为产生“问题学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确实需要集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之力共同关心、关爱和教育问题学生,使其转变。做教育工作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正确的对待“问题学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同的方面,按内容可以分为学习问题行为、生活问题行为和处世问题行为三类。学习问题行为常见的有厌学、逃学、扰乱课堂、顶撞老师等,生活问题行为常见的有讲究玩乐、自私自利等,处世问题行为常见的有说谎、打架、爱翻别人的书包或者抽屉等。

任何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种问题行为,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内外原因。我认为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全面深入地了解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原因、出现的情境和动机,只有先找到问题所存在的根源才有可能去帮助学生改正问题以便更好地保护学生发展的可能和空间让孩子尽可能的有进步。当然在解读学生问题行为的时候也要讲究用适当的方法,比如访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等。对于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我有个真实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    案例展示

王某(化名)是我班级的一名男生,在开学初期的时候发现有爱打人的现象,班级很多孩子都跟我告状说被他打,甚至还有家长找到学校来说自己的孩子回家告状说经常被王某打,于是在一次放学等校车的时间我就把他叫到我身边想要跟他沟通沟通,我问他说:“宝贝,你怎么总是喜欢打人呢,你看我们好多小朋友都说你打他们,也有好多阿姨到学校来找你说你打他们家的孩子了,你跟老师说说为什么你总是喜欢打人。”起初他还不愿意说,低着头支支吾吾了半天,后来他抬起头回答我说:“老师,我也不想打人的,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他这个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怎么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呢,我又问他:“你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呢?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打人的,你是不是觉得打人很好玩?”他说:“老师不是的,我打人是因为我看电视上都是那样的,所以我就跟着学了。”他这样一说我就急忙问他说:“那你平时都看什么电视呀?”他的回答是奥特曼,他说因为是看到奥特曼上面都是打人的他就觉得奥特曼是好的就认为打人是对的,所以就跟着学了。听完他的回答我又想起又一次送他坐校车的时候他看到两个小朋友在打架乙方强势一方弱势,他就上去帮助那个弱势的孩子,事后我问他认不认识人家他说不认识,就是看到弱势那方被欺负了就上去帮忙了。想到这我就理解他为什么喜欢打人了,尤其是帮助弱势打人。因为奥特曼动画片讲述的就是奥特曼如何正义的守护家园,打走那些破坏家园的怪兽,尽管孩子明白正义是好事但是打人始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我跟他沟通以后我就把沟通的结果告诉了他的妈妈,并告诉妈妈以后不要让他再看这样的动画片,可以多看一些益智类的动画节目,从那以后我就发现这个孩子打人的习惯就很少了,知道现在开学两个月了他再也没有出现过打人的行为了。

可能这个案例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但是它是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从这个案例看,对待“问题学生”一定要先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很难帮助学生去改正问题,俗话说得好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就没法去改正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够及时的去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或者改善问题。

二、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现如今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单亲才会觉得自卑不自信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在一起生活,也从而更害怕被同学嘲笑他没有爸爸或者没有妈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以正面引导为主,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家庭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努力改变学生的想法,我们班之前就有一个孩子单亲跟着爸爸生活,不知道为什么班级别的小朋友知道他是单亲就笑话他没有妈妈,一次我看到他偷偷地在哭就问了其原因,在知道原因以后我首先就是严厉批评了那些笑话他的孩子,然后就跟他沟通告诉他们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他们还都是很爱他很关心他的,我跟他说:“宝贝,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不是他的错,大人的世界我们不需要懂,你只要知道爸爸妈妈都是爱你关心你的不就可以了吗?而且谁说你没有妈妈的,没有妈妈那哪来的你呢?”听完我的话他好像明白了一点就没有在哭,再后来的时候他还是经常默默的一个人不说话,上课回答问题也不积极,我就知道他心里还是觉得自卑不自信,于是我就给他比别人都多得关爱,到现在他就比之前活泼一点了,上课回答问题也积极了,跟小朋友也能在一起玩耍,也慢慢的不因为自己单亲而自卑不自信了,他做的好一点我就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使他克服自卑心理,树自信心。别的孩子看我经常表扬他也就没有人在笑话他了。我觉得小孩子就是正样子的,他们的世界太单纯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只知道老师表扬谁就说明谁做的好老师喜欢他。对于这些有这样问题的“问题学生”就应该走进学生心灵去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想法,跟他沟通交流,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的同时也争取做孩子们喜欢的朋友。

三、培养师生情感,做好转化工作。

对于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很多时候要看老师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他们的“问题”了。有的老师觉得“问题学生”是让人很讨厌的很不喜欢的所以打心底里面就不喜欢甚至不爱他们,那么在真阳的情况下根本就不肯能正确的对待“问题学生”。因此如何正确的对待问题学生我个人认为教师这一块也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一是我们做具体工作的辅导员和老师是以什么的心态去看学生的行为;二是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三是什么样的问题才使学生成为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那些“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我相信即使是“问题学生”那也是有闪光点的,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很重要,利用其“闪光点”更重要。我们可尝试抓住“问题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进行赞扬,使他们感到温暖,使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有较多的缺点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 、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总之,“问题学生”及其错误行为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我们对此既不可感到惊奇,又不可置若罔闻。要针对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觉悟和各种形成诱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问题学生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三、“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

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苗头和发展趋势,即使采取了十分周全的措施予以防范,但还是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杜绝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自然摆在了教师的面前。这里所谓的“处理”,是指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行为,使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予解决.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把握多种层面.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使用谈话法、激励法、感化法等。多跟孩子沟通,俗语说沟通是理解的桥梁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四、“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防范

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防范是消灭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关卡。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还要重视防范“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这里所谓的“防范”,是指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性、发展的加剧性和衍生性,预先设计和实施对策予以阻止和消灭。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有敏感的意识。敏锐的眼睛,敏捷的思维,是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加强班风班纪的建设。不论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处世问题行为,这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开展课内外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心态消释和转移的规律,开展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还要善于聚合各方面力量。联系建立沟通,沟通形成合力。

以上就是我对于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学生的一些看法,总之,问题学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热情的善待每一位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差的真正症结,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以改过去落后的面貌,创造条件使昔日的”歪脖子树”变成今天的”参天大树”。 

作为老师又是班主任更应该多关心学生,与之沟通,平等相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材。与学生建立相互且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能够与其沟通的基础。 

孩子的成长道路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当他还小的时候,父母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父母说的都是对的 .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与性格,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时作为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且平等的朋友关系。只要老师能够细心的观察学生,与之沟通就会发现他们也有烦恼、隐私和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和困惑。(语文组 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