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亳州园丁学校5.12--5.16日菜单 05-09
亳州园丁学校5.6--5.9日菜单 04-30
4.21-5.9周工作历 04-21
4.7-4.18周工作历 04-10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文章阅读
新课标下三节课之我见(一)
日期:2015-05-19 18:05:22  点击量:1826   信源:原创

新课标下三节课之我见

亳州北大园丁学校    王国红

新课标主张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此为新课标之灵魂,也是教师的每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旁观者的角度通观三节课,主要有以下看法:

一、 三节课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巨大改变。茹小伟老师注重的方面更加全面:读书姿势、查字典、读姿、说话等等;陈老师侧重课前的语文积累;何老师侧重于古诗词地积累。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

二、 都注重了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文本传递的信息。茹老师“压”字的体验;何老师的情景表演;陈老师的“颤抖的手举起又放下”等等。

三、 注重了知识的生成。凡有新授重要知识点的出现,教师都做了类似地练习巩固,强化了“生成”。

四、 不同程度注意了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五、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尽管如此个人认为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一、 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1.启发式教学虽也有应用,但是还局限在简单的问答形式。有效问题,具有探究式的问题提得少,学生合作少,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相符。2.多媒体的利用:多媒体地使用在课堂上表现得完满无缺,环环相扣,丝丝入微,课前课后每一个细节制作的天衣无缝,岂不知这恰恰是教师备课缺少预设的体现,或者说是作秀。语文课上的多媒体的主要起到介绍背景,创设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作用,为进入文本而用,而不是充分利用到黑板上连一个字都不用写的境地。

二、 文本的问题。1.文本利用率低。教师很少让学生系统的读书,正常的课程本该由学生认真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甚至一节课都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2. 课堂上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节课的进行文章结构分析、写作方法、技巧的讲解,却割裂了文本的整体形,把一篇文章肢解了,更有老师在肢解的过程中,还一边识字、释义,一边教朗读、同时还要进行文章赏析,使学生学习无所适从。这一点我们做的都不够好。3.缺乏是走出文本。教材只是例子,范本,每篇课文中蕴含的方法、技巧需要在课下以及课堂地拓展中学会运用。

三、 缺乏“突发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突发性”问题的出现,本应是一堂语文课很常见的现象,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更是教师应变能力体现。教师妥善地解决是课堂最容易出彩的部分。然而,也许是我们教师功课做到了极致,亦或是多媒体的束缚,束缚了教师的胆量,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不敢深入展开去探讨,使得课堂上几乎看不到“突发事件”,甚至对于出现的“突发问题”教师有意无意的进行了“打压”。

四、关于“表演”。从形式上,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究其实质仍有作秀之嫌,因为我们缺乏深层次的引导。如:对于每一位参与或者没有参与的学生我们问他们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演?”“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该人物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是如何把握的?”等等问题,讨论下去,恐怕人物的形象会理解的更透彻,比我们单纯的讲解会强得多。同样方法在朗读教学中亦可运用。

以上只是旁观者的一些看法,自己一旦进入教学实践,成为当局者,只会做的不如以上几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