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三节课之我见
北大园丁学校 雷通
近期,卧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语文组系统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讨论和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感觉颇有收获,加深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下面就最近所听的三节课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大家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更准确,更清晰的认识到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和习惯。
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施行了不同学段的划分,每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教学中应当注意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不尽相同。之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滞后或超前或遗漏的情况,学习了课标之后这种现象在这三节课中明显改善了。比如陈玲老师上的《她是我的朋友》这堂课,开始就是学生风采展示环节,孩子们有的说成语故事,有的背诵诗歌,有的与大家分享名人名言,就是对三年级课标上对于阅读和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很好实现。又比如茹小伟老师上的《雷雨》,在教授生字环节时一个关于“虹”的神话故事,吸引了所有的孩子,让她们对中国的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与写字的愿望。还有对于读书、写字习惯的培养等也是贯彻课程目标的很好表现。
其次,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意识到了一些曾未重视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的一些无意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课堂上有学生会由老师提出的问题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设想外的问题时,有时老师会用带有批评色彩的语言回复学生或置之不理,这些行为都是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而在这三节课中我发现大家都比较注意这些了。比如,何静老师上的《桥》这堂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洪水淹没的年轻人的时候,如果你是老书记你会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遇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说法时,何老师也没有去批评孩子,而是让学生集体讨论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最后,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加深了对语文这一学科的认识。
以前虽然也明白语文学科的重要,但到底如何重要,为何重要伊始也难以说出所以然,而学习了课程标准之后,大家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重视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语文技能的实践运用。比如,何静老师上的《桥》这堂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和老师让一些孩子表演了精彩的“课本剧”,孩子们在分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同时也受到了老支书身上正直、尽责、无私的优秀品质的熏陶。
一言以蔽之,三节课虽仍有不足和遗憾,但都不失为对于新课标的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需上下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