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三节课之我见
北大园丁学校 姜博
近阶段学校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学习新课标。语文本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工具性是它的一大属性。语文课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以前甚至包括现在很大一部分情况都是以老师教为主,一节课都是学生在听老师说,很少让学生参与进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生学为主,如果一个老师教得再好但是学生没有学会那么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因此新课标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如何让学生去学得更好。
我是一名低年级段的老师,在学习新课标的时候我发现教学的第一要求都是让孩子有兴趣,让孩子产生兴趣为主。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分析过深过细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可能有困难,因为孩子太小很多情感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如果一篇课文或者一些文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做到认真去听认真去学。当他们能够做到认真去听去学的时候教师就会发现这节课上得就会轻松很多,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兴趣那么这一堂课教师上的就会非常地辛苦。
我经常会听到孩子问我下一节课是什么课,每当我告诉他们是语文课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地高兴。起初我还有点自恋地以为那是因为孩子很喜欢我才喜欢语文的,后来慢慢地发现不是这样:孩子们喜欢语文课那是因为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在他们世界里他们觉得语文可以教他们认字教他们写字,然后利用学到的字,去阅读她们自己喜欢的文章,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认字能够会写字这是一件特别让他们自豪的事情。所以你瞧兴趣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多么地重要啊!当他们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了以后那么老师就会发现不管是知识教育还是情感教育都是非常地轻松的。
带着自己所学内容去学习观摩了三位老教师的课。陈老师和茹老师都是低年段的老师,在听这两位老师的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她们在课堂上所做到的就像新课标所说的那样。两位老师都想尽办法激起孩子爱学和想学的欲望,尽量的让孩子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试着去交给孩子,让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尤其是茹老师那个为了让孩子理解“压”字所设计的互相压的环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理解到底压该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感觉。还有陈老师在课堂中让孩子找出问题再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这种方式也很好的调动了孩子积极性。她们两位老师都特别注重孩子的参与。她们都想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学习到知识。这是我需要学习的,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发展。
何老师是高年级,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要求自然是不一样的,高年级更注重的是情感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在听何老师的课的时候就发现何老师这一点做得特别地好。在分析《桥》那篇课文的时候何老师都是以情感为主,比如老汉为什么开始时让那个党员最后走,到结尾处为什么又让那个党员先走,这里面都是包含了很深很深的情感,而何老师则注重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从而让孩子们理解了老汉心系群众,舍己为人,临危不乱,不徇私情的品格,最后让全班起立给老汉敬礼的环节更是让我特别的感动,这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德育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他们长大后也要像老汉那样,像老汉学习,做像老汉那样的人。提高了孩子们的情感素养。
听完了她们三位老师的课后我的收获很大,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新课标,认真、仔细、反复地研究新课标将会让我慢慢地进步,有朝一日也能像前辈们一样上出一节高质量的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