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各种不良诱因的冲击,小学生心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使当前教师的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讲,要让小学生教育工作顺利进展,就必须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问题生是小学生中的突出群体,其也是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对问题生的扶正教育结果直接关系教师们工作开展的成就。因此,转化问题学生,遵循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当前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项重点工程。
一、问题生总类及现状分析
从目前小学教育工作中总结出:小学问题生主要表现为逃课、不尊重人、打架、思想古怪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小学问题生最常有的表现。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对当前小学生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为问题生的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以便缩小问题生范围,降低问题生纪律问题发生频率,减少问题生对周围同学的影响,促使他们能及时地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自主地进行改善。
从现阶段问题生总体情况来看,问题生主要分为不良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障碍型、品德型等几种。
1.不良行为习惯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纠正与教育是进行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问题生行为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不良和生活习惯两方面,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喜欢顺手牵羊等等,这些习惯影响小学生身心成长同时容易使得他们今后走上犯罪道路;而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上课习惯做小动作、开小差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2.厌学型
小学生今后还有相当长的求学之路,应当从小抱有热爱学习的心理。而受外界的影响,许多小学生从小受“长大经商学习不学习没关系,许多著名民营企业家都是小学毕业”之话的影响,让他们思想发生极大的变化,致使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骤减,学习没有积极性,感觉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产生厌学情绪。
3.心理障碍型
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思想。只有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在班主任教育工作问题中,有部分问题生呈现心理障碍等情况,这些障碍的产生多源自于从小的根深蒂固,受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较深。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德育意识缺乏,容易产生消极的念头,想事情较为偏激,容易造成自卑等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发育。
4.品德型
以前,我们往往以一名学生的学科成绩去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在素质教育开展的今天,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积极的思想意识成为评价小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关注。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培养小学生做一位懂法、守法的合格社会公民的基础,也是我们小学教育者教育工作的基础。而问题生由于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思想品德素质受到了考验,往往容易产生较坏的影响。
二、应对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他们,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将“特别的爱”洒向“特别的学生”,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要对问题生进行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根据问题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育。从总体看来,问题生的教育工作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与之建立情感——提供突破口
问题生大多思想独立,他们不喜欢与老师交往,与老师之间总存在着一层无形的隔膜。班主任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就必须建立于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使得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谈,这为我们教师开展问题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突破口。
老师要建立与问题生的情感关系,就必须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对他们的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分析促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性的诱因。并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生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使得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要善于与问题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走出心理的阴影。同时,教师通过沟通的时候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让他们能及时认清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得以改正。
2.家庭、社会、学校——共铸良好环境
家庭、社会与学校是问题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环境,也是滋生问题生不良习惯的场所,因此,进行问题生教育工作,教师就应当充分意识到环境对问题生的影响。首先应当分析来自不同环境对问题生已经或者以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然后再结合这三个大环境所存在的主客观因素,能改则改,不能改则应当避免,为问题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具体来说,家庭作为小学生作学习生活的第一课堂,其对小学生从小的影响是极大的,很多因素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关键。所以家长应当多给予孩子关心教育,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思想素质,今后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学校和家庭是问题生两个重要的环境,通过对他们在校表现和家庭表现的分析,总结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改善。对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上个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容易跟风模仿,行为不健康的思想。社会应当肩负责任,整治一些不良习惯,打击犯罪行为,尤其是学校周边所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一定要引起重视。通过整治,减少学生对社会多产生的不良事件依赖。
3.让优生传帮带——潜移默化
与问题生进行接触最多的就是班级学生,学生对学生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问题生也一样,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感染,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个年龄阶段,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均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通过品质优秀学生作用的发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班委干部在对问题生教育中应当发挥带头作用,班委干部应多与问题生沟通,探讨生活学习和人生,形成他们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通过班委干部与问题生进行日常的学习交流,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们应与班委之间建立沟通关系,这样方能实时掌握到问题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得问题得以解决,避免了他们许多不良举动的习惯性养成。
4、宽容——使其自省
对学生不经意犯的错,能恰当地运用宽容,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空间,一个反思的余地,使学生在和风细雨中认识到错误,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偏爱——沟通心灵
爱是一座熔炉,能熔化一切“顽石”。教师的爱是教育过程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最终使学生产生内驱动,改变不良行为。
4、关爱——淡化考分
传统教育的考试,强调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只能使学困生永不超“生”。转变教育观念,淡化考试分数意识,不以一卷定优劣,不以考试分数排名论优的手段刺激学困生,对考试分数采用集体保密,个人公开的方式。对学困生采用形成性评定:采用“四三三”制,即考试成绩占总评的40%,课堂的主动参与占30%,平时作业占30%,最后转化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采用纵向比较,把“奖星加分表”张贴在学习园地上,让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鼓励他们今天与昨天比,现在和以前比,同时指导他们确定奋斗目标,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又觉得有希望。
5、微笑——开启心扉
微笑被称为“忘忧草”,教师的一频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上课时,教师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亲切的提问,都能打消“问题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学习的愉快。平时,教师可以微笑地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理理他们的红领巾,真诚地亲近他们,以消除成人与孩子间的距离。
6、讲究教学艺术——柔声细雨
人们对说话的体态、表情是非常敏感的,而学困生由于自卑心态就更为敏感。所以老师在谈话时,要保持自己声音的平静缓慢,力求姿态、动作和面部表情都充满对孩子的爱抚、宽容和接纳;对孩子的成绩要洋溢赞叹、喜悦和自豪;对他们的错误要由衷地表示担心、忧虑和悲痛。例如: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等现象,可采用眼神暗示、提问引导、轻轻走动、抚摸学生或随时创设小竞赛来调整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比大声呵斥、停课整顿更有力量、更见成效。
7、优化教学手段——预支表扬
没有人爱听批评,即使是很有涵养的成年人。至于孩子,对批评更是深恶痛绝。对于学生,一旦完成了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也要给予承认和表扬但此时如直接表扬和恭维会很生硬,若采用预支表扬的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常常少写作业,有时能按时完成但错误较多,就可以说:“你有很大进步,如果平时再多练,对的题目再多些就更好了。”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表现会受到认可和赞扬,从而激发起孩子的荣誉感。如果遇到非批评不可的情况,也要考虑到保护其自尊心,不要让他感受到侮辱或贬低,我们可以先找一个理由恭维他,把他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再告诉他“美中不足”。
其他对策还有让学生听古典音乐,用中国书法训练学生的静定学习状态,以古训向学生灌输传统的道德观念等。
关注“问题学生”的方式很多,但最终需要付出的是教育者的爱,而且是“特别的爱”,让爱来点燃他们心中的明灯,让他们感到师爱的温暖。当然,“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难点,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突破点,只有大家都来关注“问题学生”,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终级目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数学组 青碧)
|